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曾經聽過一種說詞把A的凝視比喻為光
在看見物體前,我們總是已經先被這光照射到
一方面透過光,客體(a)才得以被我們知覺/被辨識
另一方面,也同樣是這光讓我們得以被他者看見
只有透過光,我與他的關係才得以被顯現
而鏡像理論則是第三個層次,透過反射,我們得以認識/看見自身
一切都是在『有光』的前提下才得以運行
這是大寫他者凝視下的世界。

光除了提供一種簡易的理解方式,卻又產生出一種想像
也就是,在光(A的凝視)出現前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上述對於世界的描述,或許會十分接近聖經式的描述
一切的起源,源自於神說:要有光。
這樣的世界觀仍然遺留著『在光之外(前)』的想像
光的世界是有外部(dehors)的,先有一個『沒有光』的世界,然後才有光
我們可以想像在A的凝視前(外)仍然有著外部,一個更大的世界
這是仍然留存著開放式想像的視野

然而,A的理論確不是這樣的,他者之外沒有別的牠者
換言之,沒有更大的世界,世界是封閉的,就是A凝視下的世界
沒有所謂的外部,就如同N&H對『帝國』描述那樣。
在這樣的封閉的視野中,到底還存在著什麼未來與可能性嗎?
有人會說:沒有,試著去習慣吧,找一個在牢裡比較快活的方式,那是穿越幻見
另一種說法是:有種細微的操作,可以讓你從權利關係中找到一點點主體性
這是自我技術,或是生命政治。

而我好像比較樂於想像一個有外部的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