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哀歌

IMGP6959

由於那都僅始與最細微且靦腆的私密耳語
將她的面容留下,用我精心安排的煽情佈景
那將是我羞確且私密的"真正的生活照"

美的精神與痛楚相結合,多少可以將痛楚從悲慟轉化成哀思,由此進入一種疏解。由於哀思之情是公開的,悲傷也就得到了分擔。那已經不在是屬於個人的,我們一起進入了一個哀悼者的國度。哀歌的效果既是哲學的也是藝術的,它把喪失拉出一段距離,藉此賦予其意義,又藉著意義拉近所有心有戚戚者之間的距離,於是所有感受到這種意義的人都成為一體的。

面對馬諦斯的作品就是一窺那座花園,也就是去面對-去体會-花園的氣氛:地上樂園的一角。但是,再一個不美好的世界創造一個美好的地方又有什麼錯呢?馬諦斯明白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於是他在尼斯的旅館房間裡,創造一個美的庇護所,鮮花,絲綢,美麗的女人(還有牆上與畫架上他自己的畫),依我看,那種氣氛就跟約翰伯格所描寫的伊斯坦堡的那些房間一樣,是要把世界的不和諧拉開一段距離,在這一點上,那兒也就成了一個類似"哀歌"中的空間。

-美的濫用(The Abuse of Beauty)-美與政治-亞瑟.丹托

2010年1月26日 星期二

熟悉的顏色

換一種顏色
用妳我最熟悉最懷念的口吻相見
(我真的換了,是最熟悉的顏色)

我或許可以故作勇敢的背對某個方向
或甚至像過往那樣輕蔑的帶過
甚至像青春期時對空咆哮

我或許不再青春到能夠假借勇敢之名(當然其實還是很青春)
但有些時候魯莽確實奏效(就像秉持著某種倔降的壞脾氣)

知所以稱之為"任性"是因為最終
我們仍給自己的言行保留一個本質上的不合理性
這不合理性事實上是溫柔的獻給對方的必然的合理性
不是對方的錯,也不是處不來,只是我仍有我的立場
我稱之為任性,我希望妳也能體貼的注意到我的謙卑之中的愛和關切

然而,有時候我們或許都讓彼此太失望了
這時候,除了絕交外,唯一的語言便是"我依然愛妳(你)"

為了避免藏污納垢,我只好修掉指甲
有時後,難免傷到指甲縫邊的繭,好在那並不那麼痛
然而,伴隨著一點點,一點點的痛,繭越來越厚
我終於變成一個討厭鬼,"就像他們一樣"
然而我們仍未絕交,所以我得出上述的另一個結論

只是,我們或許都被迫長大了
所以冷漠的見面,哭著相遇,然後微笑著道別

或許,長大對我們而言,到底還是太過殘忍了些

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靜無人煙時

IMGP6886

這夜裡,我渴望,卻又無法寫下什麼完整的句子
就讓霧裡的台北替我輕輕的發聲吧

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

異托邦(Heterotopia)
-賈斯東.巴舍拉-空間詩學(現象學/本質)
-傅柯-異托邦(外在空間/社會現實)


1)
Utopia(烏托邦)
-eu(good)好/善
-without不存在/虛有
-抽象的
-柏拉圖-摩爾

2)
Isotopia
-同一/規則
-Logique(邏輯的)
-象徵的

3)
Heterotopia(異托邦)
Pleace-差異
          -矛盾
          -他者的

--------------------------------------
1)A.危機意托邦(同質性空間)
       -老人院-軍營
   B.偏差異托邦(異於常態/常理)
        -軍營

2)墓園(歐洲的市中心普遍是墓園)
   -多用途空間集聚於一點

3)多用途異托邦(同一空間中有多種空間的可能)
   -劇場-電影院

4)錯時異托邦
     A.(時空錯置)-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
     B.(暫時異托邦)-節慶-度假

5)可開閉式異托邦(幻象/跨界儀式)
    A.柵欄-成人禮(跨界儀式-虛設的界線)
    B.汽車旅館(家庭的象徵-幻象)

6)他方異托邦(相對於真實)
    -殖民地-宗教領地(另一方的真實)
    -妓院(完全幻像)

7)船(帶向他方-進入他者之地-冒險)

----------------------------------------------------------
鏡像
-不存在的空間-非空間-影像
-看見自己,於我所不在之處
-一個顯現,於其缺席之處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美麗的套房生活

IMGP6400
(我還來不及愛上妳,就得先學會道別)

首先,我發現自己的時間觀並非線性
而是在"現在"中埋首於回憶,然後不斷莽撞的跌進未來
正因為我如此草率且輕蔑的面對我的現在我的現實與未來
所以彷彿總是得在回憶中才能釐清對象的位置與價值

這並不是缺陷,我很少真正錯估什麼正在發生的人事物
理由是或許我從來沒打算下過定論
這並不是什麼悲傷的習慣,所以我很少真的感到失落
理由是事物往比她看起來更美好的方向發展的機會確實不多

然而,偶爾會有例外
這時她便可大方的取笑我不懂得珍惜
我還沒來得及牢記她的味道
她卻逼著我得學會長大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IMGP6515
(她用過的牙刷靜靜的靠在她的旁邊)



2010年1月14日 星期四

今夜星光燦爛


(我們不缺情歌,也不是沒有歌喉,缺的是歌頌只是的對象)

在那個夏天後我在也沒去過三峽
不是溫柔浪漫想要珍藏妳我的回憶
只是再也找不到願意走那麼大段路的人時事

妳實現了妳的諾言,臨走前我們再次去了三峽,那是2007年

第一次去到那兒,是05年嗎? 還是04年?
當時我說相片製造假的記憶
因為天拍的相片讓我想起無比美好的想像
但比對日記後發現其實那天我們大吵了一架
如今我連那張製造假記憶的相片也給弄丟了
所幸我還記得一些,妳也知道我從來不是善於收藏物件的人
(正因如此我才只好把所屬於她的物件全部收進箱子裡)

在那之後我不曾再做過的事其實真的不少
那其實也不怎麼重要

我的年少輕狂催使著彼此用肉體和淺薄的視野勾勒出四年半的想像
當時我心心念念的還是阿奎納斯,康得和尼采
羅蘭巴特和梅洛龐帝是複雜且完全無法理解的"後現代理論"(笑)

如今康德是老康,尼采是老尼,阿奎納斯則大可忘了不必再提
羅蘭巴特和梅洛龐帝都已經退了流行且老態龍鍾(老康算是殭屍)
也不會再覺得瓊斯算是新朝,波伊斯也沒什麼新鮮感

其實三峽的那個午後想像起來確實是美好的
只是如今我也不再有能力去檢視或確認自己的記憶
舊地重遊似乎也沒太多意義


《今夜星光燦爛》

「昨晚累壞了吧? 不知道你是否因此錯過了滿天星星」-"!"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在藝術中,不存在的事物是透過現實事物的片段的中介,這些片段則匯集成幽靈。
-<美學理論>-阿多諾

取消

靜悄悄

如果你還是要對我說"要堅強"
那我只好繼續跟你鬧脾氣

凍僵的總是中間的兩只腳指頭,總是

划划水,划划水

不是真的厭惡你,只是,最近確實不想理你(sorry)

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

我被我的相片所救

IMGP5788
(輸出後的她好美,我幾乎停止了呼吸)


驚覺離開幕只剩四天
而我甚至連凡尼斯都還沒塗
相片的表版師傅說還要多等一天
電鑽,釘子,綠黏土,水平儀全都沒有

爆炸式的混亂
我只好將待辦事項以小時記的分配在明天到後天早晨
四處奔走,口袋裡只有1970元,花了35元買膠帶後只剩1935元
扣掉相片輸出甚15元
頭一次被錢逼到得計算到連口袋裡的零錢全算上了都還不夠

前所未有的焦慮
我只能一面塗凡尼斯一面念念有詞的想離清代辦事項的先後順序
(順帶一提,松節由剛好用完,凡尼斯只剩一點點,差點連凡尼斯都沒錢買)

再拉下鐵門前趕到爵士
輸出六張無聊的"部落格相片"(此關鍵字是由雨農下定義的)
負責輸出超亮麗相紙的工作人員還記得我
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我那些極富個人風格的無聊且沒特色相片
大概是今日唯一令人欣慰的時刻
(若不算下午吵架前的那段對話的話)



這張相片從機器裡慢慢滑出來
我看著她,覺得她好美
從磁磚的潔白到褲管的深沉
從磁磚淡淡的花紋到地上的灰塵和頭髮
褲管的布紋和白色的油畫污漬

她的清澈透明瓦解了我悲痛的焦躁不安
彷彿一切都可以寧靜的安置在這芬芳的氣息裡
我被溫柔寧靜的懷抱著,彷彿一切都得到全盤性的滿足

我被我的相片所救,被我房間的磁磚和我的舊褲子所救
就像2007年7月在成功嶺的班本部頂樓瞥見那張平凡的101夜景照片

「影像並不是導演所表達的特殊旨意
    而是婉如一滴水珠所反映出的整個世界」

                                       -Andrey Tarkovsky

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由於妳太遙遠
我得用很土法煉鋼的方式一層一層的堆疊妳
不是妳的某個曾在的瞬間,而是整個妳
只是妳實在太大了,我只好分很多個畫面去畫妳
我得經歷許多挫折與否定才能見到妳
正如同我們之間的距離那般遙不可及
我為什麼要告訴別人妳是誰呢?
請原諒我,一切都是我的矯揉造作導致

我玩弄文字遊戲去隱藏同時再現妳
妳離我的距離不變,同樣的遊戲卻反覆了上百便
我不會死去,這正是最難處理的問題所在

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

拍照

她的相片之中都帶著一種濃厚的拙劣感
她喜歡的相片也似乎都帶著那種不精準且粗操的氣息
而這拙劣的形象卻又不抵損其中的藝術價值
因此拙劣在她的相片裡是一種特徵,而不是缺陷
不像是刻意製造缺陷,反倒像是拒絕好好拍照
而這種拍攝的態度卻又不是攝影正確的
反到像是某種鮮明的人格特質就是在那兒
總是大量的色偏,色調晦澀
豪不避諱的對著任何令她想按快門的地方按快門
在她的相片裡,拍照不是一種紀錄,而是某種儀式
在此時此地按下一次快門的意義遠勝於拍下某個事件
因此她的相片是沒有紀實性的,卻又是文件性的
也因此這些相片顯然也都是某種碎片,是某種遺留物
是一個儀式的留存物,藉由這種遺跡引發我的凝視並投以自己的意象
所以她理所當然的可以拒絕拍攝一張精準的相片
某種層面上,最精準的也就是最不精準的
也正如同最真實的也就是最虛假的
她用一種清爽的方式拍照,也因此這些相片不至於形成某種過度自溺的表演
這些相片裡彷彿也沒有任何被觀看的預設,她拍攝是因為需要拍攝
不是生產某個慾望的對象無論是之於自己或之於他者

我想,她相片中的拙劣隱藏著一個拒絕被專業化的意圖
而企圖回歸某種更生活細節的親暱感
同時他所表述的生活型式也帶著某種程度的拙劣感
比方說他相片中似乎從來沒出現過什麼完整且明亮的景物
(簡言之阿奎納斯的美感定律:完整/合諧/明亮都不會出現在她的相片裡)
她不可能從來不再那樣的地點出沒,而是在那樣的地點她從沒覺得想按下快門
(如此一來,似乎又可解讀成為她可能是演出她的拙劣感)
是對於原生環境的依戀嗎?或是某種反布爾喬亞品味的宣示?

在那些極為生活化的相片或許正如同家庭影帶
或許並非刻意追求這樣的氣質,而僅是沒有刻意去解決
如此一來拍照便被拉回一個極端純真的狀態裡
始終是很清爽的,對嗎?

移情

ntersubjectivity(互為主觀性)有三種用法。
作為一種人際間互相共同承認的意義或對情境的定義。
一種共通感(common-sense),在彼此互動間,並在日常社會與文化生活中被用意義詮釋資源,由人們所建構的共享意義。如果人們共享此一共通感,則他們就共享有對情境的定義。
一種共享的意義分歧(divergences of meaning)。自我表現(self-presentation)、說謊(lying)、惡作劇(practical joke)與社會情感(social emotion),如,所有的entail並非對於情境定義的共享,而是某種共享的意義分歧。說謊的人,因為他們參用兩種不同定義情境,實際上是進行一種互為主觀性活動。
互為主觀性強調共享認知與一致感是形塑我們概念與關係的基本要素。就此觀點,語言是一種公共物而非一種私有物。因此,如果視個人是一個既有且一致定義的私有世界參與,是有問題的。(Hence it is problematic to view the individual as partaking in a private world, which is once and for all defined.)
互為主觀性在現代心理治療學派中是一個重要概念。應用在分析師與客戶的互動關係理論中。
-Wikipedia

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ity)
「互為主體」這個概念源自於德國現象學家胡賽爾,如何建構出「互為主體」這樣的境界一直是他思考的焦點,最終在其遺著「歐洲科學危機」一書中才透過「生活世界」這一核心概念中將其解決,只是結果是否成功就成了後學者爭論的焦點。
胡賽爾主張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生活世界」裡,所謂的「互為主體」就是不能把「他者」純粹當成我們認識的對象,任我們宰制;而是要能由「他者」的視域來看世界,如何做到呢?胡賽爾認為唯有透過「移情法」,我們才能意識到「他者」本身也是另一個主體,在其眼中,我也是一個客體。當我們都有這樣的認知,終於能夠架構出「自我」與「他者」之間互為主體的世界。 -郭易


「移情法」-同情(尼采)-內模仿-投射(拉岡)
「刺點」也理所當然屬於移情範疇

藉由邏輯辯證體系分析情感傳遞,除了否定感性存在外,唯一合理的途徑即是移情
然而移情某種層面上緊扣著一個一廂情願的虛假性
對方不一定真是那樣,我看見那樣,是我將自己的慾望投射在對方身上
這又再次繞回一個主體的封閉概念裡,我的所見都是我的欲望的再現
我或許又可以把這曾想像放入括弧,進行直觀描述
(但如此一來則又回到"私密的靜態影像敘事"的情境裡)
抽離來看,存而不論的一意孤行很可能本身就是虛假的
(因為放入括弧不表示不存在,我們只是暫時假裝她不存在,我們"假裝")
欲追求更深層的實在感,我還需要其他武器

2010年1月2日 星期六

正確人(Correct man - Human correctness)

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

一般語境下的政治正確是指為了避免真實存在的或所謂的不公正的歧視而採用的變換另一種稱呼的行為。政治正確的一個目的是用最「中立」的字眼,防止歧視或侵害任何人。例如為了避免出於種族、性別、性取向、身體殘障、宗教或政治觀點的不同而產生的歧視或不滿。
支持者認為,政治正確有助於喚醒公眾的無意識的偏見,使得他們可以有一個更加正式的、無偏見的語言可以稱謂與大眾不同的人群,而不傷害他們。政治正確的一個例子包括把「弱智」改稱為「智力障礙」,用「精神病」代替「瘋子」。
-擷取自維基百科

抽出上面文章的結構,可將"XX正確"視為某種思辯模式
以某物為討論文本,哪些是正確,哪些不是,如何會更好,怎樣會更糟
意即不僅描述討論文本或分析,而是在其中加入一個革命(政治)的概念
而其中必然涵蓋的還有某種倫理學的必然性
(因為革命前,必須先有一套好與不好的評判標準)

當林宏璋用"攝影正確"形容我的相片
在經過我幾分鐘的辯解與否認後
最後還是得承認自己確實很"攝影正確"
那並非負面評價,而是那是我原本希望淡化的主題
卻被策展人"經驗老道的眼睛"挖了出來

而那又如何呢?
我不僅很攝影正確,我還很繪畫正確,藝術正確,創作正確,審美正確
而且還性別正確,人生正確(乾脆一次全部大方承認)

我是"正確人(correct man)"!!

存在與虛無

現象學的核心意指即是我們的每一個意識動作,每一個經驗動作,都是具有指向性的(intentional):意識總是「對於某是某物的意識(consciousness of)」,經驗總是「對於某是某物的經驗(experience of)」。我們所有的知覺都是指向事物的。
例:我聽見,必定是聽到某個聽覺上的事物,如馬提聲或一首歌;我想像,必定是想到一個想像的事物,如想像一個人漫步在墾丁的沙灘上;我回憶,我回憶過往遊歷過的畫面。每一個意識動作,每一個經驗,都與某一事物有關,每一個朝向(intending)總有它朝向的事物(intende object)
-書摘:現象學十四講 -gwendolen

-意向,我的意識朝向某個對象,我的意識總是牽繫著某個非我的對象
(即使是意識我自己,也是虛擬出的對象我,A不可能意識A自身)

-凝視,我的凝視總是朝向某個對象
(即使我自我凝視,也是凝視一個鏡像我,或說我的凝視造成我變成一種對象-鏡像我)

1.
在被窺視中我成為一個「物」。別人對我的行為瞭若指掌,我自己卻在注意其他的「物」。
2.
我原本是我的世界的中心,可是當我發現被窺視時,我忽然發現窺視者才是中心。別人的窺視使我失去主體性,我成為客體。
3.
原本我在我的世界裏為所欲為,有任何可能性,但當我發覺自己被窺視時,種種可能性就停止了。我原本只是「對己有」或「為己有」(being for myself,對自己存在或為自己存在),一旦發覺有窺視者,便呈顯出我的「對他有」或「為他有」(對他人存在或為他人存在)。
-取材自《存在與虛無》(Etre et Néant) -Jean-Paul Sartre

我看某物,我清楚的意識到這個對象,同時我享有主体的完整性
我被看見,我的存在意義是由被看見賦予,觀看者建構我的價值
("活著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霍元甲)

-我自己看我自己
我完整擁有自己的主体,成為一個觀者
同時我被觀看,我表演,同時虛構一個身為觀看者的我
(或虛擬一個正在表演的我?)

-當自己看自己另外的他者看見
我失去我的主體性,成為一個表演者,同時虛購的觀者/表演者都是表演的
首先,我扮演我自己的小對体,我正是我慾望的對象,我演出慾望對象的樣貌滿足我自己的欲望
我的慾望又是大寫他者的欲望,我的小對体是大寫他者的小對体
我的欲望與扮演慾望都成為正在觀看的他者的凝視對象
他者將自己的欲望投射於我的欲望與表演,我的所有行為都成為一種無主體性的表演
一但被觀看,無論我的存在是如何如何,我的樣貌都是觀看者自己的樣貌
我不可能以我的姿態被看見,我不可能演出我自己,我的表演永遠都是他者的

2010年1月1日 星期五

真實

過度重視主體之於他者的價值
企圖以關係和儀式取代本質
而此時的儀式與關係已然開始猶如表演
主體的價值與真實性被放淡最終如同缺席
而表演最初的核心目的卻是主體的真實性能夠藉由關係和儀式準確的被傳達
當一個意圖產生,整個事件的本體就開始走虛假
也因此無目的性的滿足被提出且無限上綱

我企圖拍攝某種無目的性的真實相片
然而這些相片卻因為無目的性而成為一種故意切割目的的虛假相片
越是真實的對象,相對的他是最虛假的
這些相片採取著切割主題的零碎片段
而這些片段卻又是有如劇場般的被表演出來
此時,拍攝者的主体有如虛構般的被詮釋出來
一個模糊的像形,且只剩下媒體,而不存在實體
如此一來彷彿又回到布希亞的論調

而我們理所當然不能接受主体被虛位化而僅剩下表象
因此,切割或放淡關係和儀式的重要性
並且巧妙的企圖從他者凝視曠課變成為一個解套方式

從觀看與被觀看,到不看,也不被看
更徹底的執行一個缺席狀態,因為不存在,所以也不可能虛假
當我企圖取消他者存在的預設立場
也同時是規避了傳達與媒體的有效性考量
(正是因為有"效度"的考量,所以才會衍伸成某種奇觀)
此時,某中更全然的生冷與陌生化開始被形塑
此時,主體的存在好像也更明晰了一些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