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這些日子的清晨是毫無溫度的淺淺的白色
或許也有些璀璨的時光只是此刻我不記得也不願花時間想起
鳥兒在我窗台的遮陽版上跳動,玩弄著牠們一大清早的殺戮遊戲
書架上積著灰,我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茫然

或是,用清脆的口號說服著別人,其實真正的目的是催眠自己
讓自己相信自己正是吐出口號的那個人,當這種欺瞞頻繁起來
也就理所當然的忘記自己,也就理所當然的成了有點像那個人的但其實不是的人

而我們是否真的能說出自己呢?關於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又或是,坦裸的描述出自己的慾望,或是,丟出一個物的我?
『實驗』是兇惡的說法,因為每次脫口而出的另一側都覺得非常暴力
又或是只在此刻的我回憶中才顯得暴力?或是其實我們根本無法描述真實的回憶?

有沒有一種徹底的遺忘,是足以連同察覺遺忘的意識都一並遺忘?
是純粹的新,是過去的純粹的不存在,在那裡我們可以呼吸,而且不帶一絲憂傷?
或是徹底的彌補,彌補到再也不需抱著碎片,彌補到像不曾打碎任何事物?
懷抱著某種日常,某種超越態度下的日常,稍微讓意識介入,稍微想著一些真正的事
稍微記起自己是誰,稍微逼自己去承認自己的名,承認自己的知與未知,稍微定神的看
稍微推開謊言,稍微隱藏住自己的蠻橫的拒認,稍微的勇敢,一點點的勇敢
這時,每個呼吸都把世界弄髒。
星星知你知我心(神秘兮兮占星展-提案)

前言:

這是一個以占星學為主要學理背景的展覽,在這個展覽中我們不談文化理論或精神分析,而純粹的討論星座與宮位之間的關係與邏輯,從展覽主要的討論對象(如果只把占星學當成方法,我們仍需要一個討論對象),挑選藝術家,挑選作品,都由占星學式的結構組成。



執行辦法概述:
首先找一個占星師合作並充分討論可能性

設定一個展覽的時間點(假定是2011/08/06  19:00)
由此時間設定一個星盤如附件圖
螢幕快照 2011-06-28 上午4.05.44.png
我們可以得知這個星盤中,太陽位於獅子 ,月亮在天蠍,水星在處女,金星在獅子,藉由這些星座各自象徵的意涵的交集處,綜合出一個風馬牛不相關且無關痛癢的展覽主題。
依照圖片我們又可以看到第一宮(命宮:人格、體質、 、脾氣、外在形象、早年環境、壽命。)落於水瓶座,因此在命運的命題上,找尋一個水瓶座的創作者以命運為主題的藝術品參展。以此類推,將十二宮所象徵的命題尋找個個不同的藝術家參展,製作一個由占星上的象徵方法為主結構的展覽。

展場狀態:
整個展場形式主要仍已傳統作品靜態展出為主,但在作品陳列之外,關於展覽構成的占星關係與結構也會被巨細迷一的呈現於展場中,並且擺出挑逗的姿態,呼喚著觀眾用星座的刻版印象去觀看所有的這些作品,對我而言引入占星學那逼真(而且說不出真在哪)又荒誕(也說不出荒誕在哪)的曖昧性,便已經足以對於展場中的作品產生情境效果,並拉出困惑的可能性。


展覽欲討論的概念:(初步想到的)
1.為什麼是占星學:

姑且擱置占星學與形上學或心理學上長久以來的愛恨情仇,占星學或許是少數在這個時代被廣泛閱讀的學門。分的出超驗/先驗/後驗的人或許不 多,但大多數的人肯定分的出金牛座/雙魚座/射手座的不同在哪,甚至不論真懂假懂似乎每個人都可以從他的人生經歷中,談出一段關於某星座的人的什麼。
但 同時,占星學又同時被廣泛的理解成某種不足採信的學門,從偽科學的指稱,到迷信的指控,占星學處在一個調軌的位置,他普遍的既不被當作嚴肅可採信的科學, 卻又意外的大家都『好像有點信』。那麼在當代藝術大量的引入各種學科的趨勢中,為什麼可以是精神分析,可以是哲學,可以是社會學,可以是量子力學,就不能 是占星學呢?
面對占星,我們似乎總是用著一種含糊又曖昧的口吻去討論他,一方面好像順著對某星座的認知,另一方面又好像『有點害羞』,很少人真正堅定的相信這套方法,也很少人能真的完全不信,正是這種曖昧的位置使得占星學在我眼中似乎擁有某種被討論的可能性。

2.占星學的目的:

普遍上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占星學?在這裡我無意於追訴從遠古以來的占星歷史,也不是挑戰專業占星師的專業,而是以一個外行人來說,我 們究竟為什麼會去接觸占星的邊邊角角?難道不是為了藉由這種人格分析方式去認識自我與他人嗎?這種認識最普遍存在下面這兩種情境,一種是『他是金牛座,所 以他應該很色』,另一種是『喔,原來他是金牛座,難怪這麼色』。毫無疑問的,兩著皆屬刻板印象操作。同時這種刻板印象不僅僅標示著認識他人的方式,也是認 知自我的方式。換言之,星座的認知就如同各式各樣的幻見屏幕,在這幻見中我們得以誤認自我與他者。
一方面呼應了對於占星學於人格暗示上的指控,也回到了『怎麼說好像都對』的普遍批評,而弔詭是同樣的批評似乎也出現在精神分析上(未完)

3.占星與現實:

接著我們如何思索占星學如今在我們現實的日常生活中所占據的角色?首先他是普遍的,同時他又是不現實的,他是一種存與普遍現實中的非現實論述。人們談他,讀他,使用他,卻又不把他當真,人們可以相信統計學之於市場調查,卻不相信統計學之於占星。是什麼阻絕了占星之於一種科學的可能性?又是什麼原由導致占星在現實生活中的位置有如『很潮的民間信仰』?
(另一方面,占星不同於『那種』民間信仰,占星事實上擁有自己的學理背景與知識體系,他有專門的學院在延續並持續發展他的論述)

(未完整)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本日心得: 好懷念L。

然後老師,我真的不知道拿Francesco Vezzoli跟我比是什麼意思 . . .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但無論如何就還是有點喜歡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不知不覺的焦躁了起來
或是說,關於精準的語言這回事
只要上了講台大概就會全部消失無蹤吧?

而我已經不打算再做任何多餘的預測
換來的是隨性和很勁(自推)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於是,我又在次成為最邪惡的人
因為我的話語是環繞著雕花的鎔融的刺
因為我看得清楚看著他者指揮著我揮舞的火焰
因為我並不總是明晰並不總是看得見
因為如果總是看見就不應該發展出舌頭
又因為已然的模式匹配不上悲劇
於是收拾誠實是此刻的道德
於是遊戲中不該忌諱爾虞我詐

語言是謊話的載体
真實是一瞬即逝的閃光
因為富足的時候就無暇祈禱
因為祈禱的時候更顯得貪心


而我是這麼期望著能夠坦露出真實
這坦白是迴避道德的彎道
因為我還不知道如何承擔關於真實的任何東西


現實遠遠的笑
我覺得那笑容非常地惹人生厭

可箭頭指向我,於是此時無論心中認為的對或錯也都不重要了
這是life world,或是我們所說的日常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在海的自身不可得知的前提之下
我們可以想像所有對海的描述與研究都是一種關於海的包覆
而這些包覆都不會趨近海的自身
或說無論是直觀或是旁敲側擊,對於海的認識始終是一種对現實的想像行動
於是乎假使我們接續著把海的自身定調在物的位置
那麼關於海的討論也就是一種關於海的想像的討論

預告片裡我淺淺的鋪陳著小小的辯證結構
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
陳述海的浪漫,否定海的浪漫,否定海的浪漫的否定性
在海的想像描述裡,否定的否定剛好會是『我知道,但是』的偏執位置
也就是在幻見機制的作用下,崇高客體的不可質疑性
否先是再次描述『如鏡面的海』的崇高海洋的形象
然後於『你不覺的那很浪漫嗎?』的提問中再次召換海的浪漫
最後導入『如果現在能去看海多好』,將提問從意識形態層次抽離,帶入不在場的直觀
於是經過這三層對海的想像描述後,最後仍將海的靈光懸停在海的不在場性

我們可以試想,關於所認知的所有可以被普遍的崇高化的客體的位置
我們很難普遍的認為蘋果崇高,即便他同樣在文化範疇中有其趨近崇高的脈絡
然而總是在場的日常客體事實上是難以和主体拉開距離的
所以我假設崇高客體必需俱有一種明顯的他方性(不在場性)
正因為不在場,我們才會頻繁的想像,並讓那種想像成為某種自然狀態

然而,關於意識形態的流轉方式,事實上並不是單純能從個體的生活場域中解釋
主因是如今意識形態的主要運作方式是媒體,因此無關乎主体和海的具體距離
而是在電視屏幕中的海總是遙遠的操作中,海的他方性事實上無論如何都普遍的存在
當然會有程度上的大小或是細節的不同
只是關於海的無意識形態認識在我的認知裡是不可能的


在I'm all at sea中,我企圖去呈現這些關於海的想像特質
另一個層面是羅列出人們對海的想像,另一方面是藉由這種想像的『眾』
去反醒海的『一』,而關於這樣的討論是否有可能還原到某種程度的『另類的一』
是我比較期待的結果,但想像上是相當不容易的
事實上,將結果還原到多元詮釋,總只是一個理當如此的倫理運作
那離真正的目標還是相差太遠了。

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

聞著還沒站穩的夏天的味道  深吸

看著前陣子拍的相片
打從心底懷念冬天

-----------------------------------
海跟藝術到底有什麼關係?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因為目標是太陽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我喜歡天空一直看都看不膩不想看的時候不看就行了。」

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Met you by surprise
I didn't realize
That my life would change forever
Saw you standing there
I didn't know I'd care
There was something
special in the air

Dreams are my reality
The only kind of real fantasy
Illusions are a common thing
I try to live in dreams
It seems as if it's meant to be

Dreams are my reality
A different kind of reality
I dream of loving in the night
And loving seems alright
Although it's only fantasy

If you do exist
Honey don't resist
Show me a new way of loving
Tell me that it's true
Show me what to do
I feel something special about you



Dreams are my reality
The only kind of reality
Maybe my foolishness is past
And maybe now at last
I'll see how the real thing can be

Dreams are my reality
A wond'rous world
where I like to be
I dream of holding you all night
And holding you seems right
Perhaps that's my reality

Met you by surprise
I didn't realize
That my life would change forever
Tell me that it's true
Feelings that are new
I feel something special about you

Dreams are my reality
A wond'rous world
where I like to be
Illusions are a common thing
I try to live in dreams
Although it's only fantasy

Dreams are my reality
I like to dream of you close to me
I dream of loving in the night
And loving you seems right
Perhaps that's my reality

誤讀起來也十分過癮!

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

P1040986

夜間值班,專長是抓蟑螂。
美學經驗(aesthetique experience)
美學效果(aesthetique affection)

美學從來不回歸至品味(Kant's Sublime / beaute) ,優雅或詩意以及類似的優美(beaute)也不會是如今我們所談論的美學制域.前者似乎難免回歸至一種品味薰陶(Bourdieu式的),後者則像是一種關於看的特殊狀態,而假使我們企圖用美學做為一種藝術的方法,那麼肯定是源自於我們如何對於上述的兩個狀態進行再思考.

進而我在想的是,如今我們所談的藝術體制到底又趨向上面的哪一邊?還是不多不少的兩邊兼顧?亦或藝術的目標究竟為何?是生活美感的實踐?或是純粹美學的實踐?還是藝術本身的不明就裡的主體狂熱?我想如今應該是後者,而我們也都逐漸遺忘藝術的存有學,只專注於效度與政治,也就是無論如何我們都將藝術視為一種指涉藝術機制或外在現實的宰體,而作品本身的內在或自身,則像是道具一般無需被追究.

道具物件同樣指明了一種藝術的信仰方式,即藝術是為某種抽象且不可見的效應或狀態,藝術品的目的即再於給出這個狀態一個索引,換言之,也就是否定了藝術品做為一個擁有完整主體性的對象物,我也會將道具物件視為藝術從物件變成抽象概念的延伸.然而藝術的不可言說依然停留在那而,任由藝術體制中的個體們各取所需,各自延伸.由於友人今天所提到的,我們是否都過度的濫用了多元詮釋的概念?將所有的答案都推到每個個體身上,就假裝一切問題不曾發生?






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人心不複雜。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訪談影像:
各自的海的想像,海不在場,也沒有任何可直觀的對象,受訪者的想像是純粹內在性的。換言之他們必需召換出自己記憶中或認知中的海,透過對於記憶的誤認,在言說的同時將想像轉成語言,也是在每個字詞吐出的同時認識自己的想像。
在聽者這邊,話語也在聽到的瞬間開始轉成畫面,這是聽者依據說者的語言,揉和了自己的記憶與認知之後的建構,說話者的字詞即是黏合說者想像與聽者想像的黏扣點。
話語勾勒出幻見場景,而該幻見場景,也是敘述者與聽者的互為主体性。在跳脫一個層次,聽者與說者同樣在面對著自己的想像他者,也就是如同所有的溝通般複雜的網絡。由於言說立足於說者與聽者各自的經驗範疇,因此必然存在著某種現實性,而訪談中必然的他們也各自揣測著真實,這種揣測的過程可能是重複著他者的話語,亦或實踐自己的ID,或是展現純粹的想像秩序。

假的海的影像:
該影像是純粹的真實,透過象海的形式徵秩模擬出一種不該有的想像(那不是海,但又代表了海)這種指鹿為馬的暴力性則更加強調了真實層的位置。也就是說這個假的海的影像是用一種粗糙的再現手法,召換出影像與想像的真實性。透過訪談影像勾勒出的幻見場景,與假海的暴力真實。其交集處即是海的想像與幻見,透過假海的真實,海的想像的真實層也就暴露在一個自明的位置。假海明證出幻見的任意性與想像性,又明現出幻見的體積與量度。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不論經過多少曲折的討論與流變,不可否認的delay days的源出概念就是一個展覽。而在這個展覽中我們當然給與了許多期待,因而做了一些設計,讓dealy days的形式不太像一個展覽。甚至某種程度上我們也淺淺的期待它真的不是一個展覽,因此我們對delay days的期待,也似乎不完全是對於一個展覽的期待。
然而,無論他是不是展覽,對我而言他仍然是一個以藝術生產或實踐為主的行動。因此我比較希望能多談一點關於delay days的這個面向。

1.展覽之於秀:
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同,但我認為delay days(以下簡稱DD)似乎是有淺淺的在製造一種表演性。從展場的設置與雜誌文案,無疑的我們所思考的並非是『呈現』作品的中性空間,相反的我們希望這個空間或文案本身就有某種表演的能力。網路活動,用活動或計畫取代靜態展成,則強調了時間性與某種節奏性,也就是我們並非提出一個無時間性的觀看物件給觀眾,相反的我們也企圖操作觀眾的閱讀節奏。
Q:既然我們已經操作了某些『秀』的概念,那我們是否有可能更全面的思考『展覽之於秀』的可能性,或許那會是一個更有效的方法。 比方說更計畫性的掌握節奏,使得觀眾猶如看秀一樣在經驗這個展演,或是更審慎的思考每個活動的目的與效果,同時也在順序上安排出某種敘事性。
ps:當然這也意味著,在思考手段之前,我們得先有個明確的目標。

2.組成的方式:
DD並非由『擁有共識的成員』組成,這是之前已經提起許多次的事實。而DD有趣的部份也正在於此,也就是藉由不同的想像與目的,卻寄託於一個共同製作,因此組成了一個擁有力量卻形式怪異,結構時鬆時緊的聚合體。DD在展覽的執行上,比起展覽的主體性,似乎是優先尊重每個創作者各自的想像。
Q:而我們是否能稍微的強化組織概念,不是說用徹底的共同製作取代創作者的個別性,而是我們能否將兩個層次區分開來處理?

3.有效性:
DD的重要目標無非是實驗性,為了實驗性我們也做了不少犧牲,也正是因此,DD難免仍像是某種程度的自嗨。在我看來這種『自嗨』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重視展覽的實驗或參與者各自的實驗,更甚於我們企圖傳達的訊息。這或許是我們本身就處於一種實驗中的手忙腳亂狀態,也因此我們還無法揣測出要給出的訊息。
Q:假使實驗性本身也就DD的目標,那是否我們也可以把實驗性本身就視為DD要給出的訊息來處理。在我看來實驗中的不知所云,與給出訊息,並不一定是不可同時追求的目標。或許對我而言,所謂的展覽(或說行動或實踐),仍然是需要追求效果的,即便那個目標本身就是很空無的對象。
冷氣機的單調聲音凍結了屋外的時間
睜開眼,發現的時候,時間已經結了冰
trans - expo - as  new way
as a show  - as unknow form
act out      - non act /the moment of 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