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首先從想像秩序開始
H提到想像秩序也可按照字源解釋成影像秩序
就如同想像界中主客体不分的碎片狀態,影像的拼接也同樣如此
而我所理解的影像閱讀應該是屬於象徵界的
或說影像當然可以被視為碎片,也可任意拼接而產生意義
但其意義的閱讀應該發生在影像被視為一種符號象徵的狀態下
這麼說起來我似乎又逐漸能理解了

碎片狀態中的慾望若要過度到象徵界
仍須凝聚出一個較大的/較完整的慾望然後才將這個較大的慾望藉著象徵秩序顯現
也就可以假設影像的拼湊其實可以毫無秩序
但也僅有在他凝聚出某個量體之時才可能備用象徵秩序理解
我們當然也可以針對那些浮光掠影的碎片試圖聚焦
只是那多少有點過於勞師動眾


其次是針對諦實的理解
H用的字眼是真實秩序(the real order)
還記得第一次讀到這個概念的時候,作者提到
“這是拉岡所有概念中最曖昧不明的部份,某種程度上幾忽是留給神的位置”
之後每次讀到的其他文本大多也是草率帶過
絕大多數的文本都聚焦在想像跨到象徵,或只談象徵

H提到一個概念-真實的慾望
我則納悶著有沒有可能存在著一種真實的慾望
慾望-主體的慾望是他者的慾望-主體的原始慾望(需求)-慾望正是這兩者的衝突-裂縫-小對体
這是我先前的理解(也可能是誤解)
H提到對於母親的慾望(依底帕斯前期)便是真實的慾望
是的,那的確是一種源自於主體且強悍的慾望
(因為在伊底帕斯階段完成前,主體是尚未完全主體化的主體,意即也不存在那個“他者”)
因此對母親的慾望不可能是他者的慾望,他也不僅僅是一個原欲或需求
但除了這個案例,我們還可不可能找到其他的“真實慾望”?

今天可以歸結出一個概念

嬰兒出生
想像秩序-物我不分-碎片
鏡像階段-主體化
依底帕斯-閹割-主體化完全-進入象徵秩序

大致... 就是如此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