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談談穿越幻見

談到穿越幻見或親歷幻見之前
似乎非得先給與幻見更精確的定義
而事實上幻見就如同大多精神分析中的辭彙
在不同的學派或作者身上有不同的解釋
其中在佛絡依德和拉岡那兒,幻見被定義出某種影像特質
早期佛絡依德提到的幻見是想像製造出的虛構影像,遮蔽主體的真實感知(但因為真實的客觀感知實際上也不可能被判斷,因此其實這個定義也並不完全)。而在拉岡那兒,幻見被強調的是其防禦性的特質,遮蔽了大他者的欠缺-幻見支撐了主體的慾望,又使的主体得以在慾望消失之處撐住自己。
(以上參考自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hyschoanalysis  -Dylan Evans)


同時在阿圖瑟的『意識形態與國家機器中』,阿圖瑟似乎是有意識的採用精神分析概念來從新發展意識形態理論(有名的召換理論),並對意識形態下了定義:意識形態是個人同其真實存在情況印象關係的一種再現。
然而假使我們把關鍵字替換成幻見,似乎句子同樣會符合Zizek所描述的幻見。

然而關於幻見著力最深的應該是Zizek,其最大的特色之一應該一方面重提幻見的虛幻與虛構,同時又將幻見定調再真實層,正因為這虛構的影像場景正如同真實層般存在且發揮作用。
幻見場景並非用以假性的滿足或實現我們的慾望,而是展現慾望的特色,進而告訴我們如何慾望。我們可以說在主体與大他者的關係中,大他者藉由無意識告訴我們要慾望何物,然而這似乎只停留在大他者的律法。假使要使這個律法變成慾望,就必需透過幻見場景,讓主体心甘情願的順從並維護大他者的規則。同時也是透過幻見,日常客體(隨便的什麼)透過幻見運作,成為被慾望的客體-崇高的客體(超級有什麼的什麼)。(假使把幻見替換成意識形態一樣可以理解)
而如同象徵秩序所遮蔽的真實,幻見同樣扮演著遮蔽與縫補的作用,然而無論是象徵秩序或幻見都也不是純然的虛幻,他們同樣需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由少許的真實來驅動。


至於穿越幻見或親歷幻見,國內的兩種翻譯似乎並不指向同一個概念。親歷幻見彷彿在告訴我們要去揭露幻見的虛假,見證大他者的欠缺,進而使幻見機制瓦解。而在Zizek的世界裡實際上這應該是不可能的,正因為我們所面對的世界在Zizek所描述下,實際上除了幻見外別無他物,是純粹的深淵與黑夜。另外假使破除了幻見,那麼所有崇高特体都失去效力回復到一般客體,我們的慾望機制也破壞了,那麼這時Drive又要如何運作?(更何況驅動著破除幻見的念頭本身難道就不是幻見嗎?)
因此Zizek所強調的穿越幻見,事實上是某種程度的屈服於幻見,或至少是在主体與幻見中打通一做可溝通的橋梁,進而使得主體的慾望機制可以正常運作。換言之,使得主體的爽暢方式改變,得以繼續正常的生產出適量的爽暢。



然而普遍上除了穿越幻見,後面總跟著一句『認同病徵』
而病徵在拉岡那兒被當作無法解釋也無法剔除的某種特質,病徵實際上是不可透過分析而解除的,在精神分析療程中,主体必需要能夠認同這個病徵,並承認這個特性是主体所必然的。同時始自己的幻見場景可容納這個病徵,同時繼續運轉無誤。


以上是昨晚友人問到『穿越幻見』,我整理思緒後的一些回應,希望不會變成誤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