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不論經過多少曲折的討論與流變,不可否認的delay days的源出概念就是一個展覽。而在這個展覽中我們當然給與了許多期待,因而做了一些設計,讓dealy days的形式不太像一個展覽。甚至某種程度上我們也淺淺的期待它真的不是一個展覽,因此我們對delay days的期待,也似乎不完全是對於一個展覽的期待。
然而,無論他是不是展覽,對我而言他仍然是一個以藝術生產或實踐為主的行動。因此我比較希望能多談一點關於delay days的這個面向。

1.展覽之於秀:
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同,但我認為delay days(以下簡稱DD)似乎是有淺淺的在製造一種表演性。從展場的設置與雜誌文案,無疑的我們所思考的並非是『呈現』作品的中性空間,相反的我們希望這個空間或文案本身就有某種表演的能力。網路活動,用活動或計畫取代靜態展成,則強調了時間性與某種節奏性,也就是我們並非提出一個無時間性的觀看物件給觀眾,相反的我們也企圖操作觀眾的閱讀節奏。
Q:既然我們已經操作了某些『秀』的概念,那我們是否有可能更全面的思考『展覽之於秀』的可能性,或許那會是一個更有效的方法。 比方說更計畫性的掌握節奏,使得觀眾猶如看秀一樣在經驗這個展演,或是更審慎的思考每個活動的目的與效果,同時也在順序上安排出某種敘事性。
ps:當然這也意味著,在思考手段之前,我們得先有個明確的目標。

2.組成的方式:
DD並非由『擁有共識的成員』組成,這是之前已經提起許多次的事實。而DD有趣的部份也正在於此,也就是藉由不同的想像與目的,卻寄託於一個共同製作,因此組成了一個擁有力量卻形式怪異,結構時鬆時緊的聚合體。DD在展覽的執行上,比起展覽的主體性,似乎是優先尊重每個創作者各自的想像。
Q:而我們是否能稍微的強化組織概念,不是說用徹底的共同製作取代創作者的個別性,而是我們能否將兩個層次區分開來處理?

3.有效性:
DD的重要目標無非是實驗性,為了實驗性我們也做了不少犧牲,也正是因此,DD難免仍像是某種程度的自嗨。在我看來這種『自嗨』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重視展覽的實驗或參與者各自的實驗,更甚於我們企圖傳達的訊息。這或許是我們本身就處於一種實驗中的手忙腳亂狀態,也因此我們還無法揣測出要給出的訊息。
Q:假使實驗性本身也就DD的目標,那是否我們也可以把實驗性本身就視為DD要給出的訊息來處理。在我看來實驗中的不知所云,與給出訊息,並不一定是不可同時追求的目標。或許對我而言,所謂的展覽(或說行動或實踐),仍然是需要追求效果的,即便那個目標本身就是很空無的對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