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仔細思考自己的思維邏輯、形式邏輯以及現況
開始說不定並非我終於透過理論爬梳
而在當代哲學中找到那種共同且激進的否定手勢
而是,我終於找到合理的說辭與邏輯
能夠說明我腦中根本的反抗態度
那是對於慾望的否定,對於意志與自我的否定
是一種藉由否定才得以存有的存有
亦即我的自主性,對應著他律的存有(如果大他者慾望也是一種他律)
那麼否定的瞬間即是自我與自主
換言之,切分並架構出主體的唯一瞬間

在這樣的邏輯之下,順行、和平、共存、共識
即是自我與自律僵板化與抹消的證據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邏輯終究運行著
他抵制著睡眠與起床,上班與下班
否定意識決定著一種態度,以及痛苦的生存處境

廝殺、否定、區分他者、抵禦
主客二分的邏輯是否定然如此?
生命與主體定然只存在於與她者切分的時刻
但,如此一來孤單與挫敗將永遠會是時間延展中的宿命

在此,我並非提議某種回歸自然和諧的永續共存論調
而是合與分的邏輯,可能不能如此決斷性地成為一種生存理念
換言之,即便否定性的無限上鋼
固然能夠透過雙重否定而達到域外乃至界線狀態
但衝向域外、流變為他者乃至界線狀態
是否應該是一種日常生存情境?
我們也會在友誼、親人、進食、排便間,追求這種狀態嗎?

答案當然為否,因為,否定起源於慾望與意志
更準確地說,但生於慾望與意志蓬勃的時刻
阻斷並斬斷這條有規則的痛苦之路
試圖尋找新路,試圖為最基礎痛苦發出異議

然而,如此一來,就必須更仔細的評估慾望與意志的意義了
他們是否定然的邪惡、他律、僵板而且缺乏愉悅
是的,關鍵字在於愉悅,正是當主體的感受缺乏愉悅(換言之,痛苦)
才開始俱備反抗、否定、差異的發聲基礎
否則,變僅是無意義的叫囂與力量先宣泄
而不具備倫理與美學上的位置

在此,我期待把兩種靈修立場稍作綜合
切分(區分出是、不是、內、外、對、錯、強、弱)固然是必要的主體姿態
那關鍵的差異性思維決定了人之存有的獨特性可能
但共生(共同維繫、相互主體、瞭解他者的意願、能動範疇)
仍舊俱有持續深化個體差異強度的能力
換言之,差異之強並非誕生於天才或變態邏輯
亦非永恆的主體真理

混合共生給了我們一個方向
他乃是差異且共生的,而非肯定與否定二元道路

行上思維,並不僅僅是一種突穿現實、真實的抽象遊戲
他定然的回歸到其玩家:人類,的身上
而人類處於自然、文明、資本、文化、情感等多元的複雜處境中
我們是必很難找到一種純粹的形上學,或即便有,可能也無助於己

回關自己的生活,有如一團生蛆的爛泥
在自身的養料中尋找最後的生產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