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聽完精神分析講座,K很貼心地提到了Sentiment和Sensation的問題
但(sens/sensible/sensibilite/affect/affection/percept/perception就...)
結束後在門口一群人討論了一下,回家後把文裡的sentiment全部改成了sensation
雖然就失去了原本設下的區隔,但在用字上站在當代美學的對立面,似乎更不好。
迷之音一:誰管D和R或K怎麼用字,干我屁事。
迷之音=:忍一時風平浪靜。
迷之音三:主體性方面?
迷之音四:虛心求教方面?
此時,迷之音四勝出。

感覺的分配這種概念的提出對於創作者無疑是一大幫助
尤其是R總是很細膩的描述著他所認定的成功作品中的操作方式
如何操作,有操作了哪些,如果說有人能真正分析感覺的有效性以及為何
那麼R肯定是最上善於此道的學者了

相反的,創作者是否即是操作著感性的政治的人(相對於操作感覺的分配者)?
一方面,這裡創作者看起來像是某種革命鬥士
另一方面,創作者是否確實的清楚感覺的分配邏輯,以至有意如此進行重新分配?
把政治與美學疊合,使之等同,可以說是政治哲學起家的R的大膽疊合
而政治與美學這樣的疊合,假使R的論點確實是異識的誕生
異識的產生是重要的,但將共識與異識快速的對立起來
使得藝術瞬間成為對抗共識與感覺的分配邏輯的革命者
似乎中間仍然快速的掠過了一些細節?
當然,順著R的推論一切是合理的, 很難有誰不被說服
但,總覺得似乎合理到有點『毛毛的』
這是我的懷疑,也許只是一點牢騷
那你的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